4月17日,我系全体教师党员到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这也是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转变学习观念,创新学习形式,革新学习载体的需要,交通工程系党支部结合“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把学习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历史,让广大党员改变作风,回顾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那是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岁月,那是一群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们。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的几十万百姓,为了解决困扰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硬是靠着一双双手,凭着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了他们千百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故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那个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年代里,在没有现代修筑技术的艰苦岁月中,林县人民为了修筑那条将漳河之水引入林县的“红旗渠”,克服了许许多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的困难。工人用绳子系在万丈悬崖的边上,靠工人的双手打出一个个炮眼装上炸药,炸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再进行铺路修渠施工。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整整十年,战线1500公里,30多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动乱时期”两个特殊时期,完全凭者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钎一双手修成。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烈士的汗水、泪水、血水流淌?红旗渠精神的铸成,是靠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在工地上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奉献精神。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激情故事时,当年红旗渠的修筑者们那艰苦奋斗,历久弥新的精神仍然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分水苑上的红旗渠纪念馆内,馆藏照片、资料和实物记载着红旗渠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红旗渠工程中的枢纽工程——青年洞隧道这里,这条穿山隧道还依稀留着当年的艰苦条件下林州人民双手开凿的痕迹,那些动人心魄、激荡奋进、真真切切的真实记载,一幕幕展示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冲天豪情和那个红色年代的历史烙印。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日本《朝日新闻》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宏伟工程和它反映见证的中华民族精神影响了世界,教育着每一个人。它的伟大创举不仅是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民族气节。“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修建红旗渠更多地展现了林县人民藐视困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红旗渠精神虽然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质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每一位党员的思想真正受到一次洗礼,就是要学习劳动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心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他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他们发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
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把 “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中。要脚踏实地地为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而不懈努力,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豪情,让红旗渠精神引领我们继续奋勇前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上一篇:交通工程系举行军训动员大会
- 下一篇:我系一二•九活动成功举办